您所在的位置: 中共淮安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淮安编办杯"机构编制工作创新案例征集 理论频道
认清大势  服务大局 锻造全面过硬的编办队伍 ——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5-06-16  来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当前,全党全国都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成了新常态。机构编制部门担负的责任将更加重大,面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遇到的矛盾将更加复杂,成了常态中的常态。为此,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只有敏锐分析新变化、科学把握新形势、勇敢应对新挑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改革管理各项工作,才能不断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水平和层次,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所思所想,重点围绕队伍建设,勾画一幅以"三三三"为引领、淮安版的机构编制工作发展路线图。
    一、主动置身大背景,找准发展方位
    找准发展方位,才能有所作为。机构编制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作用。置身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大背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机构编制工作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既体现在工作任务的增加上,也体现在工作要求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的调整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转向":
    (一)逐步由室内转向室外。以往受限于人员力量、工作理念等多种因素,许多机构编制工作者往往习惯于在办公室坐等各单位部门的申请报告,闭门研究较多,容易造成机构编制供需脱节、监管失灵。当前,面对改革重任,必须鼓足勇气,努力实现从被动受理转变到主动服务,将工作重心由室内逐步转向室外,化被动为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努力实现从事后评估转变到全程监管,特别对行政运行效能、公共事务履行等机制运行情况加以监管。
    (二)逐步由幕后转向台前。近年来,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机关绩效管理制度到组织实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等大项工作都逐步将机构编制部门由幕后推向了台前,对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广大机构编制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切实增长才气、提升底气、锤炼锐气,以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工作定位和重点集中到保障发展、支撑发展、促进发展上来,勇敢承担推进改革的任务,切实树立起编办人善于谋划、精于管理、乐于奉献的良好形象。
    (三)逐步由办事转向做事。办事重在讲规矩,要本分;做事重在讲谋划,要用心。机构编制工作不应只简单停留在数字加减控制和报告审理批复上,更要瞄准百姓最期盼的领域,瞄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去用心谋划、用力推动。要勇于从忙碌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事关全局的工作上,进一步提高站位、拉升标杆,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服务水平。
    二、积极顺应新常态,转变思维方式
    顺应新常态,必须在状态。机构编制工作越来越多走向改革的前沿和发展的中心。在工作实践中,既要注意克服管理服务中暴露的现实问题、表象问题,又要力求解决事关改革全局、涉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我们的体会是,要切实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机构编制保障工作,必须注重强化"三种思维":
    (一)一线思维强根基。注重围绕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确定调研课题,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跟进服务。具体要坚持深入"三个一线":一是坚持以倾听、服务的姿态奔赴基层一线,实地听取意见建议,做好沟通衔接,在摸清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提升服务层次。二是坚持以学习、借鉴的心态前往市外省外的同行一线,考察有关做法,借鉴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对上级重大决策、新形势新问题和业务工作的学习研究。三是坚持以开拓、赶超的状态赶赴先进一线,学习先进理念,开拓工作思路,切实提升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标兵思维争一流。要开创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必须强化标兵思维,时刻自加压力,各项工作勇于争创一流。一是重点突破。围绕长期制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重点研究进一步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关乎机构编制工作改革方向的热点问题,争取有所突破。二是形成特色。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主动地提出体制、职能、机构、编制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建议,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效服务,形成具有机构编制部门特色的工作路径和方式。三是打造品牌。发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精神,保持敢闯敢试的勇气和锐气,力求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和管理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力争各项工作在过去的基础有新的创造、新的突破、新的发展,争取每年都有工作品牌在中央和省市形成亮点、扩大影响、收到成效。
    (三)底线思维守红线。在严格执行"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规定的同时,必须注重树立"底线思维"来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之间的矛盾。一是掌握底线要求。通过学习研究上级有关严控机构编制的政策规定,特别是超限额设置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方面的要求,明确严控机构编制的刚性目标。二是把好底线关口。在充分挖掘现有机构编制使用效益的基础上,着力改变被动、固化的管理模式,通过科学配置资源、强化动态调整、加强联动管理,守住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底线。三是宣传底线政策。面对一些单位和部门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提升机构规格的要求和呼声逐步提高的现实,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意识;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地宣传机构编制工作,让群众在了解机构编制工作程序、纪律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参与机构编制的管理监督工作。
    三、着力营造好环境,锻造过硬队伍
严峻的形势、繁重的任务、薄弱的基础,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把维护干事创业的和谐生态、寻找干事创业的可行路径、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与理性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目标,着力打造"三个编办":
    (一)练气度,创建理性编办。气度决定高度。如果一个团队有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和深远的境界,就能举重若轻地应势而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谋划并成就一番事业。一是围绕大局谋服务。机构编制工作说到底是服务工作,只是这种服务的站位要高,落点要实。只有始终把"甘于服务"作为标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经济社会的节奏和改革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淮安编办人勇于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机构编制工作,主动围绕淮安市委市政府的建设大局思考谋划,积极服务跨越式发展,切实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激活了机构编制工作的"一池春水",也夯实了自身的发展基础。在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过程中,我们注重"四个倾斜":向重要发展平台倾斜,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畅通服务通道,发挥助推地方发展的支撑作用;向民生保障领域倾斜,围绕群众关注的民生福祉,完善体系建设,发挥服务社会民生的保障作用;向生态文明建设倾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注重优化结构,发挥加快生态建设的推进作用;向市场监管重点倾斜,围绕强化监管的重点难点,加强资源整合,发挥做好市场监管的服务作用。二是着眼长远谋发展。风物长宜放眼量。机构编制工作看起来繁琐零碎,但服务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方略,保障的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局,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因此,要立足当前抓住机构编制部门的发展机遇,把一点一滴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在此基础上着眼长远制订发展规划、服务长远积蓄发展后劲、追求长远保持发展惯性,让本职岗位的一举一动都向发展聚焦、都为发展助力、都成发展潜力。三是彰显特色谋创新。创新不仅要有想法、有能力,更要有思路、有境界。我们按照"规定动作不漏项、自选动作出亮点、特色动作上水平"的工作思路,鼓励全员创新,取得初步成效。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市编办的"一处一特"和县(区)编办的"一县(区)一品"已经成为全体同志的努力方向。我们将继续创新创优,力争使之成为我们叫得响的优势品牌、推得开的特色项目、立得住的创新范例,传递编办人的好声音,展示编办人的新风采。
    (二)严法度,打造规范编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机构编制工作更是如此,必须以规范促落实、以规范保质量、以规范树形象。一是涉权事项严规范。去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于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落实好"三严三实"要求,主要体现在涉权事项方面。不管是对外管编控编,还是对内用权用人,都要讲政治、守纪律,严格用党纪条规约束言行,坚决按照反腐倡廉要求办事。二是业务标准求规范。积极探索"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来规范业务标准。建立健全编委会议事规则、编办"一线工作法"等规范性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具体工作中,小到日常公文拟制、办理与管理,大到重大项目的立项、报审和落实,都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意图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办理,确保不折不扣地执行政策规定。三是工作流程讲规范。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注重健全机构编制管理相关协调和约束机制、严格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制度。这两年,我们坚持把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贯穿于机构编制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并将相关内容在市机构编制网公示,主动接受各界监督,取得一定反响。
    (三)增厚度,涵养人文编办。我们把内涵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提升根植于心的修养,着力打造编办人的精神家园,力求让每名同志都沐浴在人文的光辉下,从而激发起外化于行的动力与活力,使"软实力"变成"战斗力"。一是用历史营养滋润。淮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化古迹众多,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是人文荟萃之地,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一代伟人周恩来等名人,且纪念场馆配套;是革命老区,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盱眙黄花塘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丰厚。我们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参观学习,让近在身边的历史营养激励每一名编办人。二是让现代文明浸润。淮安素有"淮上明珠"的美誉,是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是新兴的长三角地区交通枢纽城市、新兴的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人民群众每天都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特别是2011年8月,江苏省委出台《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后,为淮安加快科学跨越发展步伐注入了强劲动力,淮安的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发展协调性实现新提升。2013年,淮安市又被正式确定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中方试点城市。淮安正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创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我们要使之转化成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激发源动力。三是以清风正气沁润。建设和谐小环境,领导给力是关键。领导释放清风正气,群众自然如沐春风。知识,领导要多学一点。要把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的要求落到实处;将编办的"书香•悦读"读书分享会活动雷打不动地坚持下去,办出特色、办成品牌,以浓郁的书香熏陶全体同志。工作,领导要先干一步。带头调查研究,带头攻坚克难,带头遵章守纪,为自己树形象,给部属立标杆,让工作有样板。部属,领导要厚爱三分。部属遇到困难,组织给压台;部属干事创业,领导给平台;部属出现差错,领导帮补台。(淮安市编办主任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