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中共淮安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淮安要闻
淮安:坚持“三生合一” 建设“绿色高地”
时间:2024-12-25  来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生态质量指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近3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14.1%,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表扬,白马湖湿地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十年来,淮安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为引领,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重塑“壮丽东南第一州”繁华盛景。

奋力打造生态家园

淮安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境内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的1/4,森林和湿地面积均占1/5。近年来,淮安着力优化水域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将白马湖修复与整治作为打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抓手,推进退圩(渔)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等“四湖工程”实施,对区域内河流湖泊进行系统治理。加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建设,稳定自然湿地保有量。借助新技术对养殖废弃物与秸秆进行再利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筑牢生态根基。

借助自然生态优势,淮安不断增强园林绿地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加强“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赏景的宜居空间。排查街头零星地块,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建设街角游园,并增设景观小品、组合花境,稳步提升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同时,注重道路绿化和水生植物栽种,2016年以来,实施里运河滨河大道绿化、内环高架绿化等园林绿化项目400余个。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9018.7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2766.21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4.63%、41.37%、17.59平方米,城市绿化总量不断增加,“绿色家底”进一步夯实。

持续探索低碳模式

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宣传活动,建设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推动建设垃圾资源化处理单位,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有轨电车、共享电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多样便捷,引导人们低碳出行;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装修垃圾通过技术手段被加工成砖块实现循环再利用……近年来,淮安积极加强低碳生活宣传引导,增强群众节约环保意识,让生活场所更加节能。

同时,围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淮安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让低碳城市创建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实施里运河、大运河、古淮河、白马湖、洪泽湖等绿道绿廊建设,逐步构建以绿道为骨干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先后完成示范项目88项,总应用面积682万平方米,年节约标准煤2.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6万吨,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绿色建筑的发展,近三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广泛应用清洁能源车船,全市使用LNG、锂电池动力的运营船舶13艘。市区共有公交车1642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1482辆、清洁能源公交车160辆,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100%;拥有网约车3698辆、其中新能源3605辆,巡游出租汽车1373辆、其中新能源214辆。淮安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全长20.07公里,采用超级电容供电方式,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工具,被誉为低碳节能环保的示范线。

推动生产绿色转型

中国巨石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正建设全球玻纤行业首个零碳智能制造基地。据悉,全球每3支风电叶片中就有1支使用了巨石的玻纤产品。从2022年7月项目签约,到今年5月一期投产,再到7月26日二期点火,巨石与淮安携手同行,向“绿”奔跑。基地全部采用绿电生产,配套建设风力发电工程,充分开发可再生能源。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淮安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培育工程,统筹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和绿色产业发展,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创新出台《淮安市绿色标杆企业认定暂行办法》,鼓励企业以节能、环保、安全为重点,进行绿色化改造,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联合高校、企业及技术团队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储能技术、新能源利用、碳捕集等新能源应用技术壁垒,提升新能源市场占有率,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升级。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规定控制碳排放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去年,淮安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数量苏北第一;今年,淮安经济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江苏天淮钢管有限公司、江苏共创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三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山河水泥有限公司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