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中共淮安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淮安要闻
我市强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时间:2018-08-02  来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开办企业"材料平均从16份减少到10份,时限从24.5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不动产交易登记"材料从35份减少到19份以下,时限从21.5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施工许可"材料从180份减少到64份以下,时限从121个工作日压缩到47个工作日内,基本实现了"35745"目标……近年来,我市聚焦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与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逐步深化

  为实现"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目标,我市制定出台《淮安市"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网上全程办理、集中高效审批、投资项目"代办制"、联合评审、区域评估、审批结果"不见面"送达等6项主要任务。公布市级737项、县区2728项首批"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全市普遍实行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审批代办服务机制,市、县区全部成立实体项目代办中心,组建专职代办员队伍,重大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所有的审批业务及关联服务由代办员"免费跑腿、全程代办",实现投资人与审批窗口"不见面"。EMS快递服务进驻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审批结果"快递送,不见面"。

  "集中批"改革稳步推进

  我市以盱眙县为试点,先行开展县域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有利于建立集中高效的审批机制,大幅提升行政效能。2017年6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我市启动第二批市本级、洪泽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市、区行政审批局均于当年9月挂牌运行,首批涉及市场准入、投资建设和重要权证办理领域的许可事项划转由行政审批局集中行使,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同时,建立审批与监管协同制度,强化对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

  区域性评估取得实效

  以高铁新区为起点,逐步向其它片区辐射,由政府出资,统筹完成区域的规划环评、交评、稳评和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等评估报告评审工作,区域内建设项目共享评价结果。目前,高铁枢纽站、高架快速路、高铁新区安置小区等28个重点项目运用区域评价结果,为企业节约了60%的审批时间、数百万元的评估费用。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马厂高端设备制造园区启动区域安评、能评、环评、稳评试点,对进入该区域、符合区域化评估审评结果适用条件的单体建设项目,直接使用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盱眙县在大部分开发园区开展环评、地质灾害、矿产压覆区域性评估,区域内项目共享评价结果。

  投资创业准入门槛持续降低

  在"一照一码""六证合一"的基础上,实施"二十证合一",逐步实现市域内"一照一码走天下"的目标。实施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企业"足不出户"就可完成登记服务。出台企业简易注销办法,大幅降低企业退出成本。主动下放审批权限,冠市名企业名称核准全部委托县区市场监管局进行,并实现网上自助查询。落实企业登记"先照后证"改革,除危险化学品、电线电缆、食品相关产品外,对16类工业产品实施"先证后核"程序,解决"准入容易准营难"问题。年初,根据全省"证照分离"改革要求,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推动企业开办经营更加便捷高效,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地方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