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委编办扎实推进机构编制数字化建设,持续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向“数字”管理转型,进一步提升“数智”业务水平,实现“数治”决策。
一、聚焦数据采集更新,实现“数字”管理。以机构编制一体化实名制系统为工具,夯实机构编制管理数据基础。一是完善数据基础。对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核定及实有人员情况、领导职数核定及配备情况、实名制数据等进行全面梳理,梳理事业单位行业类别指标,确保数据口径标准统一,实现数据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的目标,推动机构编制管理精细化。二是开展专项维护。明确专人负责一体化实名制系统的维护更新和业务办理工作,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和在编人员基础信息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并根据机构、人员变化情况及时做好动态调整,确保实名制数据库与“三定”规定及机构编制调整文件相一致。三是做好留痕工作。建立系统数据台账,按照机构编制月报、季报、年报时间节点要求,定期向主要领导汇报。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及时修订已有数据标准,识别问题数据,查找原因并修正完善。结合机构改革、“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等工作,重点核查各类编制使用情况、机构变更情况、开发区机构编制情况等,切实做到机构清、编制清、职数清、实有人员清,为更好统筹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撑。
二、聚焦数据分析赋能,提升“数智”水平。立足现有条件,挖掘网络资源,建立数据辅助决策和预警机制,促进了管编用编的科学化、治理基层的精准化、服务群众的高效化。一是方便业务办理。依托国家机关赋码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网,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度报告及机关群团赋码工作全部通过网上提交方式开展,对于必须现场办理的业务,建立网上预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部门少跑腿”。二是深挖数据潜能。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对机构设置、编制分布、职数配备、人员结构等指标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制作形成饼状图,展示每个指标整体情况。为领导决策和合理发挥编制资源效用提供精准有效的数据参考,推动机构编制决策由主观经验判断向客观数据分析转变。三是实现数据预警。基于实名制系统对各单位编制总量及余量进行分析测算,对超编、超职数等问题提前预警、重点监控,督促尽快消化超编,不予批准使用编制,严守用编进人和规范管理红线。
三、聚焦数据场景应用,做到“数治”决策。以释放数据价值为目标,建立常态化数据分析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助力机构编制管理。结合开展《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及其重要配套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评估,选取7家单位为试点,对部门机构编制配置情况、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助力理顺政府部门间职能关系、促进部门更好履职。二是统筹调配资源。全面梳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及实有在编人员情况,紧扣市委、市政府教育强市、卫生强市、人才强市等战略,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着力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人才引进等重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和市委中心工作需要。三是加强数据共享。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情况通报、整改反馈工作制度,强化机构编制与纪检监察、组织、巡察、财政、人社、审计等部门协作配合,开展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财政预算管理相关信息比对分析,切实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