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中共淮安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视点关注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时间:2024-12-09  来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风好扬帆,奋楫争先。

党的二十大以来,江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扎实推进高标准教育强省建设,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五育”并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资源是确保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为新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补足精神之钙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江苏各地各学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向青少年讲述发生在江苏大地的红色故事,引导孩子们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厚植报国理想。

今年暑假,淮安市新安小学“小好汉重走新旅路”研学旅行活动在嘹亮的《新安旅行团团歌》中拉开帷幕,团员们赴盐城寻访“新安旅行团”留下的足迹。为推动红色资源与学生成长深度融合,学校还用课程化方式整合“新旅”教育资源,打造学“新旅”的实境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3个校区万余名学生在“三个课堂”中接受红色洗礼。

学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这门课,是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谆谆教诲,念兹在兹。

2020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课程思政高校、专业和课程三级指标体系。近年来,我省从制度机制上发力,先后出台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完善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设计,持续深化思政课程改革。目前,高校全部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现统编教材和配套课件全覆盖。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青少年正值人生拔节孕穗期,这一“加”一“减”凸显总书记对促进孩子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殷切期望。

在不少学校,科学氛围愈发浓了。近日,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走进射阳中学,为射阳县的全体中小学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之旅主题讲座;在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学生们巧妙地将科学教育与京剧艺术结合,利用乐高编程搭建出一个梅兰芳脸谱的打印机……

国家统计局“双减”三周年成效调查显示,江苏“双减”总体满意度超过91%。我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230万名青少年参与全省中小学生实验操作大赛。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科技类社团数量比“双减”前增长51.76%,学生参与科技类社团的时长增长97.6%。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正全面构建。9月18日,无锡市新吴区全部39所义务教育学校课间时长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成为江苏首个延长义务教育学校课间时长的县(市、区)。

今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推出《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全省小学在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基础上,充分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一小时,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明显提升,近视率、肥胖率显著降低。

春风化雨,美育“润物无声”。2024年,江苏在全国首创开展“阳光下成长”中小学班集体艺术展示活动,目前,“班班有歌声,人人浸润美”的局面已基本形成。组织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校参与率95%以上,参加今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参展节目、参展学校、参展学生和综合成绩均位居第一。以美立德、以美育人、以美培元成果显著,呈现出面向全体、守正创新、特色发展的繁荣态势。

江苏是较早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省份,一直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程。在邳州市占城镇中心小学,孩子们亲身参与葫芦育苗移植、采摘收割、晾晒打磨的全过程,还在葫芦上画出自己的梦想。溧阳市横涧小学将改造后的校园划分为茶园、菜园、果园、花园和乐园,开设茶艺、园艺、厨艺等课程,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们自主生长、自我突破、自信向上,重拾“乡土基因”。

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江苏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课表一处小变化,折射出江苏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变革。近年来,江苏大中小学积极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用丰富的探索实践将抽象的“硬道理”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养分。

促公平,提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保障每一个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让人人都因教育而出彩,是新时代赋予江苏教育的重大命题。

近年来,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聚焦义务教育“双减”、关爱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加强研究部署、重点攻坚、督促落实,形成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整体合力。

今年秋季学期,苏州全市新建改扩建投用中小学校73所,新增学位约7.9万个,有效缓解周边中小学的学位压力。

“扩优”,是指向公平的政策表达,主要破解的是教育“不均衡”问题。近年来,江苏积极实施基础教育“强基行动”,主动顺应我省学龄人口结构变化,精准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仅2023年,全省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竣工或投入使用167所,新增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21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12个。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多年连续增长。

让优质教育“长出来”,常州钟楼发挥集团化办学机制优势,通过26个教育集团搭建教育共同体发展平台,变革学校综合评价办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连云港建强用好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200个城乡互动课堂,80万名师生共享教育大数据平台优质教学数字资源;南通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均落实15年一贯制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优质融合,特需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占比62%,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实现城乡、学段全覆盖。

努力以信息化手段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更多优质资源突破时空、联通城乡。省“名师空中课堂”上线以来,越来越多学生感受到线上课堂的便利与高效。2022年,江苏被确定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整省试点省份。2023年,《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指南》印发,30个县(市、区)被确定为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

在丹阳,教育财务结算中心对公办学校85个自营食堂的财务集中统管,实现财务平台设置、会计审核、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票据管理“五个统一”;在宿迁,目前全市282所学校12039间教室完成照明改造,全市424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16756间教室配置了空调;在扬州,全市城区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实施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全覆盖。

一个个“关键小事”,带来真实可感的幸福感。近年来,江苏扎实推进省政府教育类民生实事,陆续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改造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新建标准化初中学校心理辅导室、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建设和维修改造省属高校学生宿舍等一系列民生项目,有力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了教育资源供给,优化了学生学习环境。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关乎民生福祉,江苏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口”,打造人才培养良性闭环。积极推进智慧就业平台全覆盖,省级“智慧就业大数据监测分析中心”实现对全省毕业生就业供需动态的实时监测;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级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百校联动”,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支撑江苏高质量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

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江苏不断强化科教战略支撑引领,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省内8所高校与苏州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大学在全球首次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大面积全钙钛矿光伏组件光电转化效率刷新世界纪录;东南大学和紫金山实验室在6G通信基础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这背后,一组数据清晰映射江苏高教“筑峰行动”的印记——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38所高校298个学科进入ESI前1%,拥有两院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全国高校的10%。“十三五”以来,高校牵头建设了全省5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了70%以上的基础研究,获得了80%以上的国家“三大奖励”、9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打破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两张皮”困境。今年9月,一项“破题之策”在我省落地——教育部、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搭建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真正把高校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加速科技与教育“水乳交融”,当前,近一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超过一半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与“1650”产业体系密切相关。

实施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融合行动”,持续深化高职“双高计划”和中职“双优计划”,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扎实推进28个省级市(县)域产教联合体和50个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江苏着力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鼓励大学生深入产业一线,与实践接轨。近年来,全省已建设200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53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200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6000多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年均万名左右研究生进站。另一方面,促进产业教授到高校任职。目前,江苏已遴选4000多人次产业教授到高校任职,涉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30多个领域,“企校两头链接”成为常态。

今年以来,开展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96场,对接企业技术需求5200余项,推介高校科技成果4900余项……产学研用在江苏大地深度协同,教育界与产业界不断对话共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创新力量间的壁垒渐渐打破。随着产教融合不断向深水区迈进,越来越多科技成果正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们和中国已经有了15年的合作,培养了100多名研究人员。”在不久前举办的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上,法国鲁昂高等工程师学院校长艾蒂安·克雷说,未来还将促进与江苏高校在通信工程、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周上,江苏省与海外高校、企业签署了23项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协议,这是江苏打造更具全球吸引力的开放合作生态,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的缩影。

下一步,全省教育系统将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自觉扛起“走在前、做示范”重大使命,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深化改革,狠抓任务落实,加快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开放融合、卓越创新”的教育样板示范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