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科室”设置,实行全员聘任,探索实施末位淘汰机制;工资拉开差距,突出“干好干坏不一样”;成立招商公司,优秀员工的收入完全可比领导高……按照省市县部署,涟水经济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吹响改革冲锋号,“真刀真枪”推进多项体制机制改革,引改革大潮之先。
“踏上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赛道,涟水经济开发区要‘换个姿势奔跑’,向改革要发展活力。”涟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溧翔指向定脉,当前,园区发展站上了长三角一体化、一区两带一枢纽等多个战略交集的“风口”,必须直面发展短板,交好改革答卷,“逐个击破”发展活力、动力、能级不足的问题,加快打造全县乃至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高位如何再起跳,思想破冰焕活力。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战场、主力军,涟水经济开发区2020年在全省92家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位列全省第18位、苏北第4、全市第1,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通报表彰……高位如何再起跳?竞争中“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怎样对标找差,争先进位?首要从思想上破冰。涟水经济开发区的答案是:锐意改革、聚焦突围。
改变,从“瘦身强体”开始。去年,在市、县支持下,涟水经济开发区先行先试,围绕招商专业化、市场化,构建了“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设立产业招商公司。为了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今年,又将产业招商公司原先4个招商部增加至8个招商部,开发区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招商公司指挥长,领导班子全员招商。形成了80%以上人员驻点招商、80%以上精力投身招商,每月驻点招商不少于20天的招商大格局。
围绕去行政化改革,涟水经济开发区进一步理顺职责分工,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由原先的9个内设机构精简为“一办一部五局”,聚焦主责主业的内设机构达80%,最大限度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机构精简、工作高效,真正以权力的“减法”、服务的“加法”激发结果的“乘法”。
能“上下”有“进出”,改革破题激动力。
改革进入深水区,必触两个难点:人往哪里去?能拿多少钱?如果说“去行政化”改革让所有人员“轻装上阵”,那么今年以来,涟水经济开发区推行的全员聘用上岗、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等一系列大动作,将矛头直指“混岗混编”人员同工不同酬、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的“痛点”,打破公务员、事业、企业人员身份限制,实现三类人员在新设置岗位聘用体系下“一视同仁、同台竞技”,砸破“大锅饭”和“铁饭碗”。
改革锋刃所向,每个人都面临着新选择和新机会。9月27日启动全员聘任工作以来,所有人员进入“双向选择”竞岗。33岁的姚彩霞,此前是开发区办公室副主任,这次竞聘招商五部部长。同一岗位,竞争人员很多,她不敢懈怠,最终“过五关斩六将”一路闯关,竞岗成功。“平台更高了,舞台更大了。只要实绩出色,一般工作人员完全可能拿得比我多。”姚彩霞说,改革最大特点是突出了“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导向下,人人有考核、层层有压力,薪酬不再与职级挂钩。她和团队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力争超额完成年度招商指标任务。
多园融合优势显,乘风破浪催合力。
今世缘投资100亿元建设南厂区,在扩大产能的同时,拓展彩印包装、物流等产业链;国内纸包装行业龙头美盈森集团落地,斥资3亿元建设新基地,为今世缘提供V9、4K等系列酒的包装、方案设计、后道产品输出等相关产品和服务;同样落户涟水经济开发区的联盈科技,采用前沿科技生产食品外包装薄膜,填补了开发区食品产业链空缺,产品不仅与开发区内食品生产企业配套,还在国内销售……
天时地利皆备,加上改革带来的“人和”效应,高质量发展要素都“配齐”在这片土地上,涟水经济开发区乘势而上,跑出加速度。坚持统一规划、联动发展理念,健全“一区三园”整体架构,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优质产业、人才、资源加快集聚,实现了经济开发区、空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区三园”融合发展。去年,食品产业园累计实现销售超100亿元。这个载体,用改革创新和澎湃活力,作出了示范诠释。
结合禀赋实际,园区明确了“4+N”的产业体系,通过延链强链补链,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食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4个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
改革赋能,催生发展动能。今年以来,涟水经济开发区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应税销售均实现正增长,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应税销售约占全区总数的25%,入库税收约占全区规上工业入库税收15%。新招引项目2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含10亿元以上4个);新开工项目15 个,竣工项目 8个。
“改革蹚深水、涉险滩,目的就是要重塑体制机制优势,把先行先试的‘牌子’变为名列前茅的‘位子’,将‘项目超百个、总量翻两番、全省争进位、创成国家级’的目标尽快变为现实。”展望未来,管委会主任张溧翔充满信心。